第147章

这是阳谋。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基本上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现在不仅是世子,其他儿子也能有爵位,是很开心的事情,即便是阳谋也认了。】

汉高祖刘邦一拍大腿,连呼妙啊!

推恩令打着为子孙后代们好的旗帜,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争端。

还别说,不光是那些诸侯王们欢天喜地地接受“推恩令”这一阳谋,就连他对“推恩令”也是十分的欣赏。

汉景帝刘启看到这里忍不住赞叹。

这个推恩令妙啊,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当即驳回晁错早朝时建议的削藩令。

但是开展推恩令还有待商榷。

天幕预警,推行削藩令会引起七国之乱,肯定是不能再进行的,要削藩还得另想办法。

或者是等天幕盘点是哪七国会作乱,最好是详细的盘点,让他知道反贼的部署,有所防备,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损失平定叛乱,亦或是提前下手。

天幕提到了“七国之乱”,应该之后会详细说的吧?

“推恩令”乍一听挺好,但是要他实施起来很有困难,最主要的是不符合当下的国情。推恩令要有效果,得等到老的国王故去,王太子即位才行。

现在各诸侯王势大,直接就反了,他又能怎么样?

再等等,等天幕多说点。

为了让彻儿能够顺利地推行推恩令,他必须先削弱推恩令颁布之时的第一代各诸侯王,为彻儿扫平障碍。

反叛的七国,他可以猜到几个。

【我们知道,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多,受“推恩令”的影响,到了刘备那一代,就成了织席贩履之辈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但是以卖草鞋为生。

如果不是恰逢乱世,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凭借老师卢植的人脉,顶多只能当个小官,没有当皇帝的机会。】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乱世出英雄。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论起草根出身最后还当上皇帝的,还是他最正宗,没有显赫的家世,祖上十八代都是贫苦的农民。

刘邦的爷爷是县令,刘备的父亲是小吏。

他的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连个像样点的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比家世完全比不了。

他的存在,印证了贫农也能翻身。

【刘彻提拔寒门子弟倪宽参与编定《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当中,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到现在依然是播种、收获农作物的时间表。】

天幕上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秦始皇嬴政看向天幕,二十四节气本就是人们顺应农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纳入历法中似乎真的很有必要,能够指导农民进行农事生产。

这个主意不错,他大秦用了。

汉高祖刘邦、执政的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都觉得这个好,也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当中。

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有利于农业的好事,没什么可犹豫的。

汉惠帝刘盈躺平,这种事根本不用他说。有个虽然强势但是在治国方面能令他放心的亲妈,他可省心多了。

虽然他想干预朝政也挺难的。

【刘彻重用擅长心算的商人之子桑弘羊,负责推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前面提到,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将盐铁重新归为官营,缓解了蜀汉的财政危机,可见这一行是暴利。】

秦始皇嬴政:“……”

在他的大秦,自商鞅变法开始,盐铁一直都是官营。

汉朝是怎么回事?

汉高祖刘邦感觉错亿,让盐铁私营流失了好多钱。

汉景帝刘启觉得在当朝推行盐铁官营也不错,最主要的是把各封地的盐铁经营收归国有。虽然他并不缺钱,但是可以减少各诸侯王的财政收入。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不直接削藩,但是斩断藩王的经济命脉。没有钱,看那些藩王还拿什么造反?

这事也先不急,再等等天幕盘点。

【刘彻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习惯了和平的日子,早已经忘记了当年被匈奴驱逐到苦寒之地生活的仇恨,拒绝出兵。

张骞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强大,起了归附的心思。

西域各国开始频繁地与汉朝往来。

公元前60年,也就是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西域正式被纳入汉朝的版图。】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通往西域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山川河流,以及各个关隘,十分的详尽,甚至包括了张骞出使西域时,匈奴的据点所在。

这样的地图足以让秦汉的君臣为之疯狂。

接着,天幕上又出现了汉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葡萄、核桃等各种食物以及良种马。

秦始皇嬴政琢磨着,匈奴人已经被他打跑了,路上应该比张骞那时候要安全,可以派人顺着地图前往西域,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汉武帝之前的皇帝们也是这么想的。

第70章

【刘彻接受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整治漕运,治理黄河水患,卓有成效。

我们是农业大国,水利工程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百姓们的吃饭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