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史记》中记载,卫子夫受宠怀孕时,长公主刘嫖十分生气,说刘彻没有她就当不了皇帝,而刘彻当上皇帝后就抛弃了她的女儿,骂刘彻忘记了本分。

刘嫖把刘彻能够当上皇帝归功于自己,其实她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刘嫖做的只是在汉景帝面前嚼舌根,栗姬但凡聪明一点,能把汉景帝哄住,都不会让刘嫖得逞。

而王夫人对付栗姬用的是谋略。】

汉景帝刘启点头,姐姐确实是仗着有母亲的宠爱为所欲为。

汉武帝刘彻也赞同。

有其母必有其女,陈皇后把长公主的性子学了个十成十,还真以为自己嫁谁,谁才能当皇帝了,对他没有半点敬畏之心,娇纵跋扈。

第69章

魏王曹操有点同情汉武帝。

官渡之战时,许攸献计,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这才得以大获全胜。于是许攸就飘了,口无遮拦,常常说没有他许攸,他曹阿瞒就得不到冀州。

如今想来,这许攸和长公主刘嫖是一丘之貉。

他能杀许攸,汉武帝却不能杀长公主刘嫖,更何况刘嫖相比许攸,功劳还没有许攸那么大,汉武帝要天天忍受刘嫖的念叨,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哦,忘了还有陈皇后,汉武帝拥有双倍的“快乐”。

【前面我们讲解了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汉武帝顺利继承皇位之后的为政举措。

第一点,汉武帝唯才是举,不看重出身,提拔寒门子弟。

在当时,当官的途径主要还是沿袭的秦朝的模式,主要通过军功授予爵位,有了爵位才能当上大官。要么,就是有姐妹嫁入皇家,以外戚的身份当官。

汉武帝做出这个改变,是顺应需求。】

魏王曹操想到了自己,想要早一点统一全国,嫌弃手下的人才太少,前前后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在全国范围内寻求贤才,只可惜收效甚微。

新求得的人才没有一个能够超越老人的。

荀彧、荀攸、程昱、戏志才、郭嘉、乐进、于禁、李典、许褚、典韦、满宠、钟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崔琰、刘放、文聘、王粲等等都是他在第一次发布求贤令之前就拥有的人才。

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独当一面的。

想要找到能够超越他们的新人难。

【汉武帝十六岁即位,即位之初说是地狱开局也不为过。

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左右朝政,直接罢免了汉景帝留给刘彻的辅政大臣卫绾和王臧。

太皇太后健在,刘彻可以说是傀儡皇帝。

刘彻要将朝政之事向太皇太后汇报,听从太皇太后的命令,不能违背。终于,刘彻韬光养晦,在登基六年后以年龄的优势,熬死了太皇太后,这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至于皇太后则是向着刘彻的,基本上不与刘彻作对。

刘彻得以展开拳脚。

虽然一开始任用舅舅田蚡为丞相,但是也提拔了不少出身不好的人,有任免官员的自由,不像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刘彻提拔的人,都在太皇太后的要求下丢到牢狱里去了。

刘彻要扶植自己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民间寻找有才之士。】

汉文帝刘恒并没有对皇后起杀心。

不管怎么说,窦氏并没有像吕后那样大封自己娘家人为王,没有得罪满朝文武,不像吕后那样强势,而且又是一个瞎子。

留着吧,毕竟是启儿的亲生母亲。

汉景帝刘启:“……”没有想到他的母亲能强势到这种地步。

他在位时,虽然母亲也有干预朝政,但他不是母亲的傀儡,最起码的官员任免权还是有的,可以拒绝任用母亲推荐的官员,自己任用的官员也不会被母亲罢免。

他的彻儿受苦了。

这还得多亏了刘武死的早,不然太子刘彻能不能顺利登基都很难说。

真就得看刘嫖的本事了。

【刘彻为了寻求有识之士,完善了刘邦的察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举孝廉制度这样的选官制度,或直接征召有才之士入朝为官。

在这之前,想当官得先立军功,或者是有人脉关系,又或者是先成为外戚。】

秦始皇嬴政点头,察举制已经在秦朝推行了,张良就被推举为孝廉,只是张良并不买账,现在就看扶苏的本事了。

算算日子,扶苏出发有好些天了。

在驿站歇脚,准备听完天幕盘点再赶路的扶苏想到了不愿当官的张良。

如果顺利,明天傍晚就能到下邳。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颁布削藩令,引起了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七国之乱”爆发。

汉景帝废了一番功夫才平定叛乱。

刘彻提拔出身寒门的主父偃,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势大从而造反的问题。

那么“推恩令”具体是什么呢?为何会有此奇效呢?

在“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王的世袭制度是只有世子才能袭爵,其他儿子没有份。“推恩令”一出,除了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也可以混个侯爷当当。

但是呢,封地大小没变,分一杯羹的人多了,这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