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他有点幸灾乐祸。

天幕盘点的太后都是临朝称制的主,大权独揽,这个长孙皇后恐怕也不遑多让,还是皇后就将皇帝架空。

不知掌权后会杀多少宗室子弟?

唐朝之后的众人看到这四个字,顿时就想到了唐太宗的文德皇后,以贤德之名著称。若是盘点长孙皇后,十有八.九会是她。

唐太宗李世民把嫡子们都招来了,一起观看。

李承乾和李泰年纪都不小了,到了该懂事的年纪,看天幕盘点深受启发,多有裨益。

李治只是一个幼童,最爱看的就是动画片。

【说起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巧言劝说李世民不要因为生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的气,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是一代贤后。

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征有一次惹怒了李世民,差点被处死,是长孙皇后巧言劝说救下了魏征。】

天幕出现了动画片:

[q版的李世民下朝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宫中,吐槽:“应该杀了这粗鄙之人。”

同样是q版的长孙皇后问道:“谁呀?”

李世民说道:“魏征每次都在朝堂上让我很没面子。”

长孙皇后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来见李世民,站在庭中。

李世民问道:“你这是干啥?”

长孙皇后说道:“我听闻君主贤明,则臣子正直。现在魏征是正直的,说明陛下是位明君,特意道贺。”

李世民听了十分高兴。]

【这则故事的出处是《独异志》,严格来说是唐朝小说。《资治通鉴》的作者应该也是参考了这本书,把这则故事给记录上了。

史书记载,后宫中如果有因为犯罪而遭受惩治的人,长孙皇后都是帮着盛怒的李世民严惩这些人,待到李世民的怒气消了一些,再来仔细查证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有罪,不让冤假错案发生。

这应该是《独异志》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观音婢上榜十分高兴,观音婢可是他的贤内助。同时他又有种不妙的感觉,天幕说观音婢是皇后而不是太后,说明观音婢走的比她早。

他有点难以接受。

长孙皇后没有想到自己会上榜,而且还被后世之人称为一代贤后,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她何德何能?

太子李承乾十分惊讶,原来父亲和他一样皮啊,也有过想要杀良臣的冲动。

自己都这样还对他说教。

得益于《谏太宗十思疏》,他对敢让父亲吃噶的魏征还是十分欣赏的。

如果魏征不是他太傅的话。

【史书记载,长孙皇后的长乐公主很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在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李世民想要多给女儿一些嫁妆,超出了长公主当年的规格。

魏征谏言这样做于理不合。

李世民被魏征劝住了,回家就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夸赞魏征正直,有此良臣是一大幸事。

这应该也是《独异志》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作者结合这两段史料,写出了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不要杀魏征的寓言故事。】

宋朝之后的众人:可不是嘛,而且还是结合了新旧唐书的相关记载写就的。

【长孙皇后虽然是姓长孙,但并不是汉人,而是鲜卑族人,和独孤伽罗是同一个民族。

有种说法,“长孙”这个姓氏起源于北魏皇族。因为长孙皇后的祖上是长房长孙,所以就姓长孙了。还有种说法,长孙这个姓氏早在西汉就有了,并非是起源于北魏皇族,由拓跋改的。

作者菌基于北魏皇族改姓的目的,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北魏皇族汉化后改为汉姓元,那么没有当上皇帝的那一支因为是长房长孙,所以汉化后改为汉姓长孙合情合理嘛。

元和长孙这个两个姓氏应该都是自古就有的汉姓。

如果“长孙”这一姓氏,在此之前是没有存在过的,并非自古就有的汉姓,那拓跋家族的人岂不是改了个寂寞?就姓拓跋不行吗?特意改姓,当然是为了改成汉姓了。】

唐太宗李世民:“……”长见识了。不在出生年月上下功夫,没想到研究起了姓氏。

【长孙皇后和之前盘点过的邓太后一样,爱看史书。她和唐太宗都是以史为鉴,趣味相投。

长孙皇后大名不详,未见史料记载,小名观音婢,在影视剧中名叫长孙无垢,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当时也才十六岁的李世民,后来成为了秦王妃。

长孙无垢和李世民幼时有婚约,估计是才刚来月经就完婚了。这里的年龄都是指虚岁,若按周岁算,长孙无垢十二岁,李世民十四岁。】

【女孩一般十二三岁月经初潮,古人以为女孩来了月经就可以结婚生孩子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结婚早,生孩子早,看起来是赚了,但是死亡率高啊,为无知付出了代价。

难怪古人难产率,难产死亡率以及新生儿死亡率都高到离谱,说女人生孩子是从鬼门关走一回,很大的原因就是过早的结婚生育所造成的。

月经关系到能不能怀上孩子,骨盆的发育情况关系到能不能顺利地生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让女孩十三岁出嫁,不是蠢就是坏。古人有点急功近利了,只看能不能怀上,不看胎儿能不能平安地降生,顾头不顾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