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要说有关系,也有那么一点。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也就是副丞相,因为苏轼乞求外任,他希望和苏轼同备从官,但是不被允许。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没有同意苏辙。

只捞了一次还没有捞成功,后面一次的愿望也没有成功。只有这两处,还真说不上是一直捞哥哥,但这兄弟情还是挺深的。】

宋仁宗:“……”好家伙,又是宋仁宗,又是宋神宗宋哲宗的,这兄弟俩已知已经历经三朝了。

三朝啊,但凡有一朝的皇帝知道珍惜呢?

【在文学方面,“三曹”当中,曹丕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虽然他的文学成就不俗,但是不妨碍他在“三曹”中是垫底。“三苏”当中,苏辙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

曹丕暗道:难怪天幕没有放出苏辙的代表作,就像之前天幕放出了父亲和曹植的诗作,没有放出他的作品一样。

他在文学方面比不上曹植,但是在政治方面远超曹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哪项政策有利于民,他们就支持。

这就造成,兄弟二人哪边都不讨好。

苏轼诗写的好,一有看不惯的人或物就作诗批判,名气越大被贬得越偏。

苏辙则是比较内敛,年轻时科举差点落榜之后就不那么的激进了,但是问到他头上,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弊端。就比如王安石问他“青苗法”怎么样,他将“青苗法”实施起来会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王安石再怎么想变法,听了苏辙说的弊端之后也压了下来。】

王安石点头,相比苏轼,他更愿意和苏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于亡国。】

后主刘禅认真思考了一下,邓艾来犯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相父的儿子身上,把人往死里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会把能够守住京师的李纲往死里用。

李纲未死,决不投降。

有李纲在,能守住京师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于被金兵掳走?

归根结底,还是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态度过于畸形,时刻担心武将会谋反,哪怕是危急时刻,也要把能够守住京师的忠臣名将贬的远远的。

国难当头,居然这么不当回事。

宋朝没有亡于武将造反,而是亡于外患,不知道赵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识到天幕在这种情况提到他好像不怀好意。

刘禅:“……”他风评得有多差?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天凉了,要换张大的卧榻了。”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话啥意思啊?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赵匡胤要攻打辽国。以前卧榻之侧是南唐,现在南唐灭亡了,卧榻之侧就是辽国了。

把外患都扫除了,再杯酒释兵权也不迟,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时候。

看来注重养生十分重要。

在赵匡胤的字典里就没有战败这两个字。想当年柴荣在世的时候,北伐辽国就曾收复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荣的心腹大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