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喝酒误事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妻子的要求下,陶渊明才改为一半田地种秫谷,一半田地种粳。

有人会说了,在古代,县令是七八九品的芝麻官,官很小,无法令陶渊明施展才华和抱负。但是古代的县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市长官小?

科级干部要哭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心疼被陶渊明糟蹋的那五十亩良田,若是都用来种植庄稼该多好啊。

公田比私田肥沃,不该这么糟蹋。

【《晋书》记载:“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素是向来的意思;简贵的意思是简傲高贵;私是暗地里的意思;事是侍奉,伺候的意思。

也就是说,陶渊明有傲骨,不做私底下给上司送礼,讨好长官的事情。

郡里派督邮来到县里,陶渊明的下属陈述说,应该整束衣冠去见督邮。

这话令陶渊明炸毛了。

陶渊明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殷勤地侍奉乡里的小人。”愤而辞官,写下《归去来兮辞》。

作者菌愚昧,没有看到陶渊明的政绩,也没有看到陶渊明的忧国忧民之心。】

天幕上出现了《归去来兮辞》全篇。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封辞职信,确实是文辞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见陶渊明的洒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有才华,只是无心官场。

当然,这才华也只是诗文一类的,于国没有多大建树。

【陶渊明回家之后,不事生产,也不干家务,生活靠亲朋接济,常有亲朋好友带着酒菜前去看望他,与他一起吟诗作对,抚琴听曲。

我们来看看他的亲朋。

陶渊明家境没落,但是他的侄子陶延寿是晋朝的公爵――长沙郡公。

郡公是异姓功臣的最高爵位。

陶渊明的朋友有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颜延之,就连废立皇帝的权臣檀道济也慕名前去拜访他。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所以,一个小小的督邮也配让陶渊明正装相迎?

陶渊明可是长沙郡公的长辈。】

结庐隐居的陶渊明看到这里气不过,他以前就没见过陶延寿,在《赠长沙公》中也明确说了与长沙公虽然是亲戚,但是形同陌路。

他能沾到陶延寿的光?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欧阳修和苏轼第一次看天幕盘点这么生气,为陶渊明抱不平。

第77章

扶苏看完了天幕盘点,轻装简行地出发了,前往郊外张良的住处。若是带太多人,就有点以武力强制张良出仕的意味了,跟扶苏出来的人是蒙恬的弟弟蒙毅。

一行人包括里正安排的向导在内,满打满算也就三个人。

蒙毅提着礼盒跟在扶苏身边。

向导是个壮小伙,在前边带路,经过田地的时候,忍不住夸赞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水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扶苏看向正在运转的水车,和向导聊了几句。

向导一路上非常的热情,快要走到张良家门口的时候,指着前方的茅草屋说道:“到了,太子殿下,那就是张公的家。”

扶苏说道:“辛苦你了。”

向导挠了挠头,嘿嘿傻笑道:“应该的,不辛苦,那我先走了。”

扶苏点头。

蒙毅提着礼盒先去敲门,叩了三下门扉,不一会儿门就开了。

开门的人是项伯。

项伯看到蒙毅登门,瞪大了眼睛,想到自己还是在逃的死刑犯,下意识地想要把门关上,终于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假装不认识蒙毅,问道:“阁下找谁?”

他怎么会不认识呢?

始皇帝每次巡游都把蒙毅带在身边,他曾和大侄子项羽见过始皇帝的车驾,看到跟在始皇帝身边的就是眼前这个人。因为和蒙武长得像,他就多留意了几眼,记住了这个人。

这人带礼物上门做什么?

蒙毅从天幕异像上得知了项伯和张良的长相,见开门的是项伯,彬彬有礼地说道:“我们找张良张子房,请问他在家吗?”

他并没有尊称张良为张公。

村民都称呼张良为张公,他这次又是和太子来请张良出仕的,理论上在称呼上也应该尊敬一些。虽然他是官员,而张良现在还只是一介白身。

但是,称张公就有点生疏了,不好拉近关系。

他严重怀疑项伯是怎么躲到现在,而不被官府发现的?难道追捕犯人的官兵都是酒嚷饭袋?

看来张良的本事挺大啊,能够护住项伯。

若是一般的村民,说话不会是这么文绉绉的称他为阁下,而是直接用“你”这个字。

并不知道一开口就露馅了的项伯松了一口气,说道:“你们找张良啊,他在屋里读书,快请进。”原来是张良的朋友,可吓死他了。

说完,项伯转身回屋,喊道:“子房啊,你朋友远道而来,来找你了。”

难怪始皇帝赦免了张良的行刺罪名,原来是在咸阳有人啊,而且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真是羡慕。

张良:“???”他朋友?他隐居在这里的事情就只有项伯知道,哪来的远道而来的朋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