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有五十二人缓和过来,转用其它汤药。

另外二十六人不起作用,征求过本人及家属的意见后,冒险用了青霉素。

其中的十一人没能熬过来,当晚就离世了。

死状还甚为凄惨,或口吐白沫、惊厥抽搐,或浑身红肿、片片瘢痕,极其吓人。

有十五人比较幸运,扛过了青霉素的毒性。

伤寒的症状一扫而清,比用五石散和其它汤药那些强得多。

华佗和张仲景还不放心,轮流给他们把脉诊治,最终得出一样的结论,伤寒已消,无须再服药。

但身体非常虚弱,需要慢慢静养。

不过,其他重症患者也虚弱,这算不得太大的缺点。

两人都觉得,这药能用,然不可轻易用,最好是到死马当成活马医那一步,再去尝试。

神悦说过,此药能治多种病症,可若提取不纯,无异于毒药。

那就等他们提取更为娴熟、药性更为了解时,再让其面世罢。

众医者没见过起效这么快的药,都很好奇。

相处多日,也知道华佗和张仲景乐于分享医术,便纷纷询问。

两人照实直言,此药乃是靖国长公主所传,但制药困难,药性也未明,还在研究中,不便告知。

众医者很遗憾。

陈太医更直接道,“若两位研究有成,能否赐教?”

华佗和张仲景都笑道,“自然可以!”

神悦说过一句话,医术若想进步,就得多跟同行交流。

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囿于门户之见,只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此次治疫,众医者从他们身上学了一些。

他们也从众医者身上学了一些。

这样一来,大家的医术不就都比以前更高明了么?

两相得利。

――

别院只剩十名患者时,张祯召集所有医者到县衙开会。

寒暄过后,长话短说,直入主题。

“诸位先生,此次治疫,我欲编撰成书,广发四方。将先生们的名字都列于其上,叫天下人都知道先生们的大义!”

众人都愣住了。

来此之前,万万没想到她说的是这个。

要编书,要写他们的名字,还要广发四方。

这,这,这怎么好意思呢!

编书这种事儿,若只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看,那随意编,若要公诸于世,就必须得是重大事件。

历史可成书、开疆拓土可成书、水利民生可成书。

治疫,有何可书?

况且还死了那么多人。

张仲景迟疑道,“神悦,会不会有些过了?”

其他医者虽未说话,也是类似的神情。

张祯笑道,“二伯,诸位先生,不可妄自菲薄!人人都惧疫症,诸位却能赶赴大疫之地,乃勇士、义士!为何不能宣扬?”

华佗沉吟道,“话虽如此,恐被人说言过其实。”

医者治病,天经地义。

大书特书,只怕被人笑话。

张祯:“谁敢说?我与其理论。”

顿了顿,又道,“宣扬各位大义,只是其一。其二,是让世人知道,遇上大疫该如何应对。”

人类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链顶端,原因之一便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每一次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她想将汉寿的治疫经验推广出去。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光里,大疫都是人口减少的元凶之一。

另一个元凶则是战乱。

两者狼狈为奸,互助气焰。

张仲景毕竟也是名门子弟,还当过官,很快想通了此书意味着什么,击掌叹道,“大善!神悦,此事大善!”

这侄女儿虑事如此周全,如此长远,难怪能一路青云。

他不及,他家中子弟,也都不及。

华佗也大笑,“好啊,好!”

半夏兴奋举手,“师傅,我和红儿的名字,也会在上面么?”

张祯:“会!”

半夏高兴得合不拢嘴,哈哈,这次光宗耀祖了!

等等!

她连自己祖宗是谁都不知道,那,那族谱就从她这儿开始罢!

霍红儿也满脸笑容。

没想到啊,她竟然也有名留青史的一日!

陈太医、刘太医、罗太医等人,也迅速想到其中意义,很是激动。

人生在世,谁不想扬名?

他们之前有顾虑,也只是怕张祯在书中夸得太过,引起世人反感。

可若是加上应对疫症的法子,便是言之有物,谁还能嗤笑他们?

何况,这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哪怕不留他们的名字,也值得去做!

纷纷道,“殿下,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尽管开口!”

“不留我等名字,也无关紧要!”

“能共襄盛举,是我等之幸!”

张祯:“若无诸位襄助,这事儿也做不成。”

喝口竹饮,跟他们细说此书的内容。

这本书,她定名为《汉寿战疫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汉寿战疫的前因后果,大力褒奖各位医者圣手仁心,不畏疫症,奔赴疫区解救百姓。

称赞他们为大医。

连同汉寿医者在内,所有名字都列出来了。

这是一份闪着金光的资历,也是一份可以流传后世的荣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