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牛驼山有兵权的,只有你和胡万。你总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可以护住这些人质。

“那为什么,来往商人都称此地为绝户道?

“你劫了一次还不够,你拿捏着人家的亲人,你逼得他们榨干自己的血肉,砸碎自己的骨头,把骨髓都给你送过来

“你害死一人还不够,你逼得一家人走投无路都去死。

“这样的例子还有多少?林苍,你可能数得清?”

“我不会杀你”,沈长清目光略沉,“那不是一般的毒药,瘫痪和哑只是开始。

“你的肌肉会慢慢萎缩,你的血不会再新生,你的五感都会一点一点消失。

“渐渐的,五脏六腑如烈火烹油,周身经脉如万蚁噬咬,脑子却如坠冰窖般清醒而敏锐。

“但你仍然不会死,这样的日子,你还要过三十年。”

“好好体会一下吧,他们是怎么一点一点一日一日煎熬着走向绝望的。”

沈长清说完这句话,就起身离开,陈渊海紧随其后。

许祎想要趁机溜走,却被唐梨酒笑着拦住去路,垂头丧气跟着人走了。

堂上只余林苍一人,没人管他,就任他一直被捆在那里。

直到夜幕降临,穿堂风冻得他瑟瑟发抖,他才“啊啊”地叫起来。

没人理他,甚至这一块都没人经过。

他好像被彻底遗忘。

第063章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夜深了,烛光摇曳,沈长清坐在案前,陈渊海站在他身后,俯身看着桌上的白纸。

很晚了,两人还没有要睡的打算,沈长清在白纸中间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曲线。

曲线分叉,引出无数支流,这就是天齐赖以生存的最大水源,若江。

陈渊海食指按着的地方,就是若江的支流,宣河。

宣河旁边还有两条大河泾、渭,三条大河像鸡爪一样分划三块大地——益州、泾川、平阳。

这就是整个三河流域,陈渊海总辖地区。

泾河清,流速慢。渭河浊,水流湍。唯有宣河,最适合漕运。

因此泾川景色宜人,多有富家公子豪游,平阳交通险阻,地域特色显著,益州商贾云集,乃整个中原经济最繁盛的贸易中心。

益州多为平原,以天齐十分之一的耕地,提供全国五分之一的产粮。

但正因其地势低畦,雨季之时,平阳高山流水汇入宣河多发洪灾。平阳旱季之时,益州则因为位于平阳高山迎风坡,空气又湿又热,多发蝗灾。

益州,就像是四面环山的小蒸笼,热毒散不出去,火却越烧越盛,乌云不断往里面注水,高山流水汇聚在锅底,常年湿热致使其土壤肥沃,生物种类繁多,适应能力超强,但同时疫病种类也变多变杂。

所以沈长清的计划,要分两步走。

“你怎么看?”沈长清用笔在代表泾川的四方块上画了个圈,又打了个箭头,指向益州。

陈渊海沉吟片刻,指着泾河,“通泾渭,中流速。”

流速中和,则平阳山路难,水路不通,难以与外界沟通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陈渊海将食指从平阳划到益州,“迁百民,增人力。”

益州大患,死者渝万,劳动力严重缺乏。

相反,平阳落后,人丁却兴盛,平阳有限的资源供不起如此多的人口,那么就可以等泾渭可以通航之后,将一部分人迁移至益州。

“可”,沈长清点点头,“补偿要到位,另外注意不要涸泽而渔,致使平阳徒生变端。”

“小米、麦子,实际都并非最适合三河栽种的作物”,陈渊海道,“陈家依您的吩咐,与各大掌柜协作,已经找到新作物,西洋来的地番薯,若江下游发源的水稻,产量极高,又适合湿热天气,作物成熟快,或可解天齐燃眉之急。”

“善”,沈长清在益州画了个圈,“营销需要指导吗?可有方案?”

“造势”,陈渊海自信一笑,“就以屠家村旧址麦地开始,这三河的风向,要变了。”

“您且拭目以待!”

“很好”,沈长清搁笔,陈思源的后代比他想象中要更加优秀,很是省心,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书籍,“此乃建安三神医临终前托付太祖的平民药方,我记得的不多,参照张、华、董三位老爷子的著作、生前足迹、与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交谈,尽量还原并于今日汇总成册。”

陈渊海瞳孔微微放大,他捧起沉重的书籍,轻轻抚摸,低头致敬,“您之功勋,举国皆感。”

“不,这是老爷子的心血,我替他们还愿,是我曾请他们帮忙的因果。”

过往的历史在陈渊海脑海中浮现,他头更低,“您之大义,四海铭内。”

从小爷爷跟他讲,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不知道多少个爷爷的爷爷,有幸跟过一位真正的人间仙。

“渊海,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处在战乱、分裂、动荡之中。”

“爷爷!你骗人!父亲说天齐已经三千年没有打过大仗了!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天齐怎么能独善其身呢?”

爷爷慈祥地摸摸他脑袋,“那是因为三千年前,有个伟大的人,以一己之力镇压外邦,平战乱,安民生,他只要还活着一天,别国就不敢太过分。”

“哇!那他活了好多年啦!我也可以活那么多年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